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专业认证知识

文章作者:时间:2024-02-28浏览:10

1. 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证明接受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能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3.哪些机构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与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

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以评促建”,旨在通过“兜底”监测,督促高校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投入,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以评促改”,旨在通过“合格”认证,推动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以评促强”,旨在通过“卓越”认证,引导师范类专业做精做强,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卓越标准要求,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7.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类型和层级是怎样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了“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

横向三类覆盖”指的是三种类型的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认证”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

纵向三级递进”指的是各类专业的三个认证层级: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第一级认证达标,才能申请第二级认证;通过第二认证,才可以申请第三级认证。

8. 第二、三级认证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第二、三级认证实行自愿申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二级认证;有六届以上毕业生并通过第二级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个别办学历史长、社会认可度高的师范类专业可直接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

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现场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7个阶段。

9.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论和周期是怎样的?

认证结论分为“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

10.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论的应用有哪些?

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幼儿园分领域教育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视同笔试合格。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11.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以前的专业审核-评估有何异同?

范围、专家和结果不同。

范围不同:本科教学评估对的是全校,专业认证只对专业;

专家组成不同:本科教学评估专家来自教育系统,而专业认证专家来自教育和行业学会及产业界;

结果表示不同:本科教学评估结果分优、良、中等,专业认证结果只分通过与不通过。

1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查特色是什么?

考查特色体现为认证标准、认证体系、认证模式、认证方式等5方面。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既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在认证理念、标准上与国际同频共振,数据先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手段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国家统一认证体系下,省部协同推进开展工作。既要求统一评估机构资质、统一认证标准、统一认证程序、统一结论审议,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国家基本要求基础上引导师范类专业分级分类、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建立以内部保障为主、内部保障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保障制度。既明确高校在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自觉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又通过国家分级分类评价监测,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产出的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师范类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采取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工作模式,强调用证据“说话”,说、做、证一致。既要求师范类专业对照标准开展自评自建,逐条举证说明标准达成情况,又要求专家对照标准逐条查证参评师范专业所说、所做、所证是否一致,并据此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作出评判。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行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既 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常态监测,又基于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周期性认证,专家定期进校把脉诊方,推动专业定期“评价-改进-提高”,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为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和动能。

13.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的方式是怎样的?

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一般由3-5 人构成,其中,外省专家不少于 1/3,业界专家不少于 1/3。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问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现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反馈现场意见。

14.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 个一级指标。

15.师范类专业认证重点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发展是否满足国家“出口”质量要求,是否达到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综合评判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

2)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需求展开,能否有效支撑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养成。

4)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是否形成基于产出的内外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否注重质量文化建设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从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出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16.什么是“OBE”教育模式?

OBE,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OBE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的原则性理念,即“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证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17.“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三”指的是什么?

18.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师范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

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

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

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

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19.为什么强调“成果导向”很重要?

1)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既是专业认证的关键成果,更是学校、专业培养人才的工作指南——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一方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符合认证标准,另一方面,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课程体系,以及直接面向教学实践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切实保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明确“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3)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都集中表现在培养方案中。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依据,须符合认证标准及其理念要求——“成果导向”首先要检验培养方案这个关键文件。

20.“成果导向”关注什么?

1)有没有将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和相应教学环节中?从另一角度看:必修课程设置中有没有与毕业要求无关联的课程?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怎样具体服务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如何评价和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例如:如何进行课堂表现、作业及其他课外要求、考试的检查、记录、分析、反馈?

3)专业是怎样要求和把握教师对此理念的实际理解和实施的?

4)通过哪些途径来判别教学达到了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

5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基于学习成果的有效性评价

21.师范类专业认证关注的“三个机制”健全是什么?

第一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习成果)

第二个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

第三个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

22.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3.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24.对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包含哪些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毕业要求具体内容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 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 个指标。

25.师范类专业如何做好“持续改进”? 

确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跟踪”是:

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

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

3)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三个转变”是:

1)推进从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

2)推进教学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

3)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26.如何理解“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制度本身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并不要求专业目前必须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但要求专业必须:

1)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获取信息的途径

2)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

3)能跟踪改进之后的效果

4)能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的继续改进

27.“持续改进”关注什么?

1)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如何体现?

2)是不是进行周期性评价

3)谁评价?评价有无反馈?谁反馈?反馈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4)对毕业生有没有制度性的跟踪和反馈措施

5)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保障等,是怎样根据质量跟踪和反馈予以调整和改进的?

28.“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一回事吗?

不是的。

毕业要求是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应该达成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了培养目标的达成。

29.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过程就是高校对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的过程,其中,自评自建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认证工作的基础。高校评建工作应把握好专家组认证考查进校前、进校中和离校后三个重要时段,做好准备工作,以平常心、正常态,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认证,积极落实整改,切实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参评专业应紧紧围绕“五个度”,按照认证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 8 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通过举证详细说明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效,阐述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同时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宣传动员工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认证理念和标准,并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参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标准要求,从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出发,思考和研判专业现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并通过对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研,充分吸收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优化设计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研判。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关系,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分析课程矩阵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支撑情况,找出课堂教学环节中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短板。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工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反馈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也是专业认证外部评价的主要内容。拟申请参加认证高校应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常态联络机制。建立与师范类专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联络机制,是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证专家考查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高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实际情况,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网络及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师范类专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应充分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持续改进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缩小专业办学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差距,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应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应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及调查内容等方面。(专家进校之后需要提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原始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第三,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反馈。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效果改进等环节中,应通过邮件、电话、网络座谈等多种方式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关调查需要整理形成调查报告,以便专家进校查阅)。

教学档案与支撑材料整理。专业认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结论均需提供支撑材料,因此,高校应注重关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证据的积累,做好各类教学档案及支撑材料整理,包括各种制度文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教学评价相关材料、整改过程的典型案例、教学档案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材料等。

3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对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31.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32.师范认证的主线和底线是什么?

主线:师范认证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为主线,强调建立面向需求的认证机制,建立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制度,强调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建立起学科与中小学教学的桥梁,推动师范专业教学的知识结构化、活动化、情景化;

底线:以评学、由外到内的评价、持续改进报告为基础的质量监控机制和以三个达成为基础的持续改进机制是师范认证的“底线”。

3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34.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

1)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2)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3)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学生层面:认证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详读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了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学习内容)等相关的逻辑关系。

35.专家入校考察程序

1考察专家组预备会。进校后专家组召开内部工作会议,明确考察计划和具体的考察步骤,并进行分工。

2见面会。专家组向学校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考察目的、要求和详细计划,并与学校及相关单位协调考察安排。

3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在内的教学硬件设施;近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及学生完成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外活动;其他能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现场和实物。

4访谈。专家组根据需要会晤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学校领导、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院系行政、学术、教学负责人等,必要时还需会晤用人单位有关人员。

5意见反馈。专家组向学校反馈考察意见与建议。

36.专家组如何观摩教学活动?

观摩教学活动包括随堂听课、看课,查访实验等其它教学环节。

视察小组成员每人选择1-2门课程听课,重点了解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37.专家组如何查阅评估资料?

1)查阅教学管理文件:重点是执行记录,如教师首次开课审查、期中教学检查、调课单、听课表、学生评教、反馈改进材料;补考、重修、留级、休学、退学、毕业资格审核等学籍管理材料。

2)查阅课程资料:抽取完整一个班的资料,查阅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日志、教案、作业(正在上课的课程)、成绩单、试卷及分析、监考记录表、课程小结。重点关注对及格的把握。

3)查阅实验资料:抽取完整一个班的资料,查阅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和成绩单。

4)查阅实习资料:抽取完整一个班的资料,查阅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报告、评分标准和成绩单、见研习小结。

5)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每位视察组成员均应查阅。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内容是否存在雷同时,可抽取某个教师所指导的全部学生的资料;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时可抽取不同成绩的学生资料。重点查看经验相对不足的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资料。毕业设计资料包括毕业设计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

37.专家考查方式对应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点是什么?



考查方式

考查内容

考查要点

考查课程教学与实施

听课看课前先查读考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等

课程目标是否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面向产出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是香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中是否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是否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深度学习方式;是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考查课程考核情况

不少于2门课程的试卷或考核及相关材料,包括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评分标准、试卷成绩单和试卷分析报告等

课程目标是否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聚集高阶能力

指向课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完整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试卷命题的合理性

考核评分的合规、合理性,评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课程考核分析是否指向课程目标达成,问题分析是否系统深入,改进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试卷命题与评阅是否有规范严谨的审核

连续两轮的试卷分析结果是否有区别,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查阅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大纲、评分标准、学生总体成绩单和评分结果分析报告等不少于10份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建设和管理是否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选题要求、考核评分标准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果是否对相关的毕业要求达成发挥强支撑作用

毕业论文的过程指导是否规范、有建设性意见;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否规范

毕业论文评分是否合理

考查实习实践

教育(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考核评分标准、学生总体考核成绩单和考核结果分析报告,实习实践基地情况或相关材料不少于10份实习报告

对照毕业要求制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情况,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教学大纲是否完备

专业教育见习、教育(专业)实习与教育研习等环节的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

依据毕业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践要求,制定可衡量的教育(专业)实践表现性考核标准,考核评分符合考核标准,有达成情况评价和改进报告

38.专家组如何查看教学设施?

采用边看边询问的方式。

实验室重点查看:(1场地面积;(2仪器设备台套数;(3)以往的实验记录;(4询问实验分组安排情况、实验项目类型实验方式

39.专家会晤教师重点了解什么?

1)教师是否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见P1,第4题);

2专业培养目标(见P36,第4题)是否为教师所了解,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

3)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教学、科研、出国研修、校企合作、幼儿园教育实践锻炼等);

4教学环节的安排、学时分配是否合理;

5本人所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情况学风情况

6)对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法

40.专家会晤学生重点了解什么?

1)学生是否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见P1,第4题);

2专业培养目标(见P36,第4题)是否为同学所了解;

3)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见P37,第5题,P39,第7题、第8题),实验室P43,第15题)、实践基地P43,第14题)条件是否充分;

4)所学课程的内容范围、深度、教材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为同学所喜爱,考核结果是否反映同学的真实水平;

5)教师的教学态度

6)对一年级学生增加报考志愿的了解:是否是第一志愿,报考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报考理由;

7)对毕业班学生增加对就业的了解:学校为同学就业提供了哪些条件,就业情况是否满意,就业岗位与自己的能力结构是否一致。

41.学生在专业认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是专业认工作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专业认证的参与者,同时也要接受专业认证专家的考核和调查。因此,学生要了解专业认证的目的、意义以及与自身的密切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加入到专业认证工作之中。

要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形成良好学风和考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早操、体育课等健身活动;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要讲究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能够自觉参与到与专业认证有关的各项活动中,努力展示莘莘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

42.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注意的“六个落实”是什么?

   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

43.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度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都关注毕业5年的学生,都特别强调评价机制的建立及评价——反馈——改进闭路循环的落实。

不同点:第一,目的不同。合理性评价是评价目标预期与内外需求的吻合度,达成度评价是评价校友表现与预期的吻合度;第二,作用不同。合理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毕业要求。

44.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

评价依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学校定位分析);第二,专业办学资源对专业教育的支撑(办学条件分析);第三,校友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校友反馈意见);第四,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45.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

评价依据(毕业5年以上校友的职场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校友的主流职业领域;第二,校友的主要工作性质和工作成就;第三,校友的薪资水平和岗位角色或职称;第四,用人单位对校友的评价(能力的认可度,职场竞争力)。

46.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要注意解释的几个问题?

要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解释回答:

第一,本课程的任务是支撑哪几项毕业要求指标点?

第二,针对上述每一指标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能否支撑相关课程目标(对应指标点)的达成,说明理由;本课程对学生的考试或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即对应指标点的性质)是否匹配,说明理由;涉及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是否均有明确合理的评分标准,说明其合理性;

第三,学生考试或考核结果与各项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的对比,简要说明。

47.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与要求是什么 ?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是否达成,发现课程教学短板,改进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要求:第一,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评分标准;第二,有合理的评价依据:教案、试卷、报告等;第三,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第四,有完整的评价记录:评价人、结果、改进。

48.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的关注点都是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不同点:第一,对象不同。课程评价是修读该课程的学生;毕业要求评价是认证期内的某届毕业生;第二,目的不同。课程评价是发现教学短板,改进课程质量;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49.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是跟踪某届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证明学生的能力是否达成,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要求:有评价机制;有评价队伍;有评价方法;有评价实践;有反馈改进。





返回原图
/